- 积分
- 52326
- 威望
- 258
- 魅力
- 268
- 经验
- 34412
- 热心度
- 37
- 注册时间
- 2006-7-9
- 最后登录
- 2024-8-28
- 主题
- 408
- 回帖
- 9896
- 精华
- 19
- 阅读权限
- 200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9-19 16:27 |
---|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火元素使者
管理员
风侠
- 积分
- 52326
|
有这样一种文章,能看懂的人,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但别人读出来,你要能听懂的话,那可得是万里挑一的牛人了。整个文章中的汉字只允许采用同一个音,四声不限,标点不限,大多是文言,这样的文章叫做“同音文”。被广大网友誉为“神作”,甚至还戏称为“汉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题。这种文体,最早源于民国语言大师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
国际知名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者之一。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上世纪20年代起先后在清华学校执教、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和主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与语言组工作。1938年应邀去美国讲学,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美国东方学会主席等职。1965年退休后,仍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文学系离职教授。1982年在美国病逝,终年90。
同音文起源:
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在给同学的一封信中说:“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一些文人揣摩到最高领袖的战略设计,于是力倡文字改革,还建议把古代文献“译”成拼音,以解除小学生识数千汉字的痛苦。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老先生大不以为然,于是在1957年8月的《光明日报》戏写一文《施氏食狮史》的故事,并请日报的编辑部把故事写成拼音,这篇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拼音朗读本作品时——问题便出现了,这是古文同音字太多的缘故。之后就再没有人建议用拼音来代替方块字了。因而有人说赵元任是反对拼音文字的。“提倡拼音和写这篇文章并不冲突。”在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作品《语文闲谈:续编(上册)》中谈到,赵元任是提倡拼音文字的,他戏作的《施氏食狮史》只是说明拼音文字只能用来书写现代口语,不能拼写文言,不能区分同音汉字。后来人们引用《施氏食狮史》作为否定拼音文字的资料,是否有悖赵元任之原意,则不得而知。
本人趁兴从各种渠道收集了以下作品,供大家欣赏。
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齿受伤(^_^)。 |
|